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
作者:sxthlh / 日期:2017-07-27 13:55:42 / 浏览量:237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腊闳舨?廾鄱喙剩?奈薰野?N薰野?剩?抻锌植溃?独氲叩姑蜗耄?烤鼓?獭H?乐罘穑?腊闳舨?廾鄱喙剩?冒Ⅰ穸嗦奕?耆?刑帷9手?闳舨?廾鄱啵?谴笊裰洌?谴竺髦洌?俏奚现洌?俏薜鹊戎洌?艹?磺锌啵?媸挡恍椤9仕蛋闳舨?廾鄱嘀洌?此抵湓唬航亿薪亿校??藿亿校??奚?亿校?刑崛?炮??/b>
【释义】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bō rě),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实募虺疲?茏约壕跷颍?倌芫跷蛉说奈街?腥?凰?允侨颂斓牡际Γ???绲纳浦?丁H?缡牵海ㄒ唬┯?纾?扇说囊徊糠窒轮廖宓溃唬ǘ?┥?纾?柑斓溃唬ㄈ?┪奚?纾?胳?欤蛔苁窃诹?乐小F腥?衷诩遥?黾遥?厍埃?堑兀??氐染酰?罡呤且簧?勾ζ腥??褪欠鹜宋缓螅??唇游坏模?绱送恋拿掷辗穑?鞣降墓凼酪舸笫俊U飧銎腥??侵甘?氐染踅?欠鹞坏拇笞栽谄腥??span style="font-size:14pt;">
【行】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
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省?span style="font-size:14pt;">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室胛???旅停?耙院傻H缋词乱档娜恕?span style="font-size:14pt;">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底下就讲经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指的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这个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的人、物都应该不灭,本来它也没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嘛,所以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在凡的人一点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狱中的人,这个般若和佛性一点儿也不少,成了佛一点儿也不增加,只是你现在不显,你显不出来,一显出来就是你本来有的。你不生不灭,也不是你现在忽然间生出个般若出来了,它从来也不不灭。它也没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净,都没这些事,镜子本性没这些事,你说的是镜子上的脏,那不是镜子,这儿有块脏,那是妨碍你照,你把它擦干净,但镜子的本性没有脏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镜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减弱。就这种解释是偏于顿啊。所以一个经有不同的解释,南梅的解释跟这还不一样啊。南梅北夏当时是并称啊,后来南梅是以北夏为师啊,这个事我很清楚。底下又回到观自在:“观自在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关键提到净土了。观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已亡我故,到处无碍。“所以这儿念佛就是观自在啊。观自在,古佛也叫观自在啊,彼佛何故名为观自在呢?他就是因为亡我嘛,所以到处无碍啊。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是两回事,这个都是对两部经都不理解的人说的话。这句佛号就是真的般若,这句话十分难懂啊。所以拿几句夏老师的诗,“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佛号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事情是什么时候念的,“迷时不念悟时念”哪,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就是你悟的时候(在念)中阿。念的是什么?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哪。这不成这不是真般若是什么?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从怀疑佛教变为相信佛教,二十岁。因为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许多和尚、居士还那么勾心斗角、争名压利,我说这些念佛都没用了,念了半天,这华号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错会了,我就说这佛法不灵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完了,没书可看,找了两本书来看,就看了《金刚经》。这是恍然哪!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顶。在这时候,我就认识到众生要想达到无住生心就是念佛呀!这一个认识,是我自己有的,但这些认识当时出来以后到现在我是认为它还是正确的。那时候,我还想呢,可能念咒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一句佛号还有一个字,这句咒里念头,什么思想都没有,这就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还不是般若是什么?这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佛法最深密的核心,密宗的核心,这是剥芭蕉所见的心。菩萨说,等于大家要剥笋皮,我们的修持就是剥笋皮,从外头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剥一层,再剥一层,剥来剥去你见到笋心了,所以学佛要有剥笋皮的精神,你要剥啊,一点点肃下去是去东西,不是得东西,有的想得,《心经》讲无所得,你凭什么要得?你就抬杠了。剥了,所见的心是什么?就是这句话啊”这句佛号即是零点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但是底下加了个条件:“这句佛号需平平妥妥才算,如与妄想混合则不算。”这个“平平妥妥”,稍微解释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当当、妥当,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啊,所以经里头“平常即是道,惜君来晓此”啊,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这个啊,所以都喜欢奇特。所以一看见奇异功能,大家就眼花缭乱哪,不知道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这是严新的话,不是我的话。他自己生了病乱(投医),那你说他是干什么,一念咒他觉得压得很。通通是如此,不是平平常常、妥妥当当。这一句就是老实念,非常老老实实,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实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觉得我这儿又是什么,还希望一边念佛,一边还想看着点什么,得点什么感应,这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块儿,跟妄想混在一块儿就不算了。底下:“分别是业识,识是染,照是净,照才能知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识啊,业识它就是分别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知道寻了,脑子能想,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嘛,它都是染哪。所以证阿罗汉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识,他不知道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照就是净,清净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五样事,色是属于色法,这个法属于色,有形色彩的;后头受、想、行、识属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称为心法。底下就讲经了:“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对大乘菩萨,是大第六菩萨的境界。”这就是说对权教的菩萨说,是大乘的菩萨境界。所以这几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执啊,因为他凡夫认为这一切实有啊。实际上大家不要说自个儿是老修行,你自个儿真要检查自个儿的生活,有一些部分你能看出,有些部分你就认为它是实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就是过不去的,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它空啊,因为这是梦中所现的东西啊,你梦里不是什么都有吗?你正做梦时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吗?这一醒,啊呀!没有这么回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那是梦中事啊,所以“如梦幻泡影”。我头一次告诉你,你如梦啊,你一想到你现在就是如梦,你还有什么计较,还有什么追求?还要去造恶?就不会了。就告诉你色即是空你这一切,这些事。而这样一个东西,现在科学上已经承认啦,所以爱因斯坦就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这儿说妄想,爱因斯坦说错觉,错跟妄不是很相象吗?觉跟想不是差不多?再说爱因斯坦他只承认有声,所谓物质是声强特强的地方,没有别的。所以我们往往说:“这个怎么„„明明这个是有,怎么是空啊?”我说当体它就是空„„在这儿(话)也是空。很多人讲,将来是要坏的,不存在就是空,那都是讲浅了。就在那儿正存在就是空!实际上这个总是你怎么体会?你说你现在是梦,你梦中所见面礼的东西哪一件是实在的?我二十二岁在唐山的时候,那亲自就到这个境界:什么都没有,而不断灭。都空,没有一物,真是“本来无一物”,然而不是断灭。这个时候之安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是颠倒,是错觉,是妄想。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的,二乘就是破啊,一切是空,他就抓着个空啊,空就成为他所执着的东西,就变成色了。对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这个权乘的菩萨,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说即空之中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这几句话,没有解释为什么,所以他讲的都是比较高一点的。这是夏老师的话:“能照见五蕴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那当然了,你都照见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呀?这里头也不渐有顿。
【般若】 (bō rě),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实募虺疲?茏约壕跷颍?倌芫跷蛉说奈街?腥?凰?允侨颂斓牡际Γ???绲纳浦?丁H?缡牵海ㄒ唬┯?纾?扇说囊徊糠窒轮廖宓溃唬ǘ?┥?纾?柑斓溃唬ㄈ?┪奚?纾?胳?欤蛔苁窃诹?乐小F腥?衷诩遥?黾遥?厍埃?堑兀??氐染酰?罡呤且簧?勾ζ腥??褪欠鹜宋缓螅??唇游坏模?绱送恋拿掷辗穑?鞣降墓凼酪舸笫俊U飧銎腥??侵甘?氐染踅?欠鹞坏拇笞栽谄腥??span style="font-size:14pt;">
【行】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
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省?span style="font-size:14pt;">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室胛???旅停?耙院傻H缋词乱档娜恕?span style="font-size:14pt;">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底下就讲经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指的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这个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的人、物都应该不灭,本来它也没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嘛,所以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在凡的人一点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狱中的人,这个般若和佛性一点儿也不少,成了佛一点儿也不增加,只是你现在不显,你显不出来,一显出来就是你本来有的。你不生不灭,也不是你现在忽然间生出个般若出来了,它从来也不不灭。它也没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净,都没这些事,镜子本性没这些事,你说的是镜子上的脏,那不是镜子,这儿有块脏,那是妨碍你照,你把它擦干净,但镜子的本性没有脏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镜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减弱。就这种解释是偏于顿啊。所以一个经有不同的解释,南梅的解释跟这还不一样啊。南梅北夏当时是并称啊,后来南梅是以北夏为师啊,这个事我很清楚。底下又回到观自在:“观自在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关键提到净土了。观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已亡我故,到处无碍。“所以这儿念佛就是观自在啊。观自在,古佛也叫观自在啊,彼佛何故名为观自在呢?他就是因为亡我嘛,所以到处无碍啊。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是两回事,这个都是对两部经都不理解的人说的话。这句佛号就是真的般若,这句话十分难懂啊。所以拿几句夏老师的诗,“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佛号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事情是什么时候念的,“迷时不念悟时念”哪,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就是你悟的时候(在念)中阿。念的是什么?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哪。这不成这不是真般若是什么?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从怀疑佛教变为相信佛教,二十岁。因为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许多和尚、居士还那么勾心斗角、争名压利,我说这些念佛都没用了,念了半天,这华号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错会了,我就说这佛法不灵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完了,没书可看,找了两本书来看,就看了《金刚经》。这是恍然哪!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顶。在这时候,我就认识到众生要想达到无住生心就是念佛呀!这一个认识,是我自己有的,但这些认识当时出来以后到现在我是认为它还是正确的。那时候,我还想呢,可能念咒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一句佛号还有一个字,这句咒里念头,什么思想都没有,这就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还不是般若是什么?这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佛法最深密的核心,密宗的核心,这是剥芭蕉所见的心。菩萨说,等于大家要剥笋皮,我们的修持就是剥笋皮,从外头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剥一层,再剥一层,剥来剥去你见到笋心了,所以学佛要有剥笋皮的精神,你要剥啊,一点点肃下去是去东西,不是得东西,有的想得,《心经》讲无所得,你凭什么要得?你就抬杠了。剥了,所见的心是什么?就是这句话啊”这句佛号即是零点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但是底下加了个条件:“这句佛号需平平妥妥才算,如与妄想混合则不算。”这个“平平妥妥”,稍微解释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当当、妥当,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啊,所以经里头“平常即是道,惜君来晓此”啊,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这个啊,所以都喜欢奇特。所以一看见奇异功能,大家就眼花缭乱哪,不知道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这是严新的话,不是我的话。他自己生了病乱(投医),那你说他是干什么,一念咒他觉得压得很。通通是如此,不是平平常常、妥妥当当。这一句就是老实念,非常老老实实,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实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觉得我这儿又是什么,还希望一边念佛,一边还想看着点什么,得点什么感应,这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块儿,跟妄想混在一块儿就不算了。底下:“分别是业识,识是染,照是净,照才能知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识啊,业识它就是分别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知道寻了,脑子能想,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嘛,它都是染哪。所以证阿罗汉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识,他不知道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照就是净,清净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五样事,色是属于色法,这个法属于色,有形色彩的;后头受、想、行、识属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称为心法。底下就讲经了:“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对大乘菩萨,是大第六菩萨的境界。”这就是说对权教的菩萨说,是大乘的菩萨境界。所以这几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执啊,因为他凡夫认为这一切实有啊。实际上大家不要说自个儿是老修行,你自个儿真要检查自个儿的生活,有一些部分你能看出,有些部分你就认为它是实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就是过不去的,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它空啊,因为这是梦中所现的东西啊,你梦里不是什么都有吗?你正做梦时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吗?这一醒,啊呀!没有这么回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那是梦中事啊,所以“如梦幻泡影”。我头一次告诉你,你如梦啊,你一想到你现在就是如梦,你还有什么计较,还有什么追求?还要去造恶?就不会了。就告诉你色即是空你这一切,这些事。而这样一个东西,现在科学上已经承认啦,所以爱因斯坦就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这儿说妄想,爱因斯坦说错觉,错跟妄不是很相象吗?觉跟想不是差不多?再说爱因斯坦他只承认有声,所谓物质是声强特强的地方,没有别的。所以我们往往说:“这个怎么„„明明这个是有,怎么是空啊?”我说当体它就是空„„在这儿(话)也是空。很多人讲,将来是要坏的,不存在就是空,那都是讲浅了。就在那儿正存在就是空!实际上这个总是你怎么体会?你说你现在是梦,你梦中所见面礼的东西哪一件是实在的?我二十二岁在唐山的时候,那亲自就到这个境界:什么都没有,而不断灭。都空,没有一物,真是“本来无一物”,然而不是断灭。这个时候之安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是颠倒,是错觉,是妄想。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的,二乘就是破啊,一切是空,他就抓着个空啊,空就成为他所执着的东西,就变成色了。对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这个权乘的菩萨,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说即空之中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这几句话,没有解释为什么,所以他讲的都是比较高一点的。这是夏老师的话:“能照见五蕴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那当然了,你都照见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呀?这里头也不渐有顿。
“利根一见五蕴皆空,所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那要是幻,我就离开幻了,离开幻就是觉悟啊。《楞严》里的话:“钱性自歇,歇即菩提”都有是最顿的法。但有人不能这么顿,那你就慢慢来,一上来告诉你五蕴皆空,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来淡去,淡得以至于都不影响你了,那么也就是照见五蕴都空啦。所以这就是五个字,“观自在菩萨”再要归纳,就是一个字照啊,大家就是不会用照啊但是常常想着这个字。这是夏老师的话:“众生有两面三刀条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毁灭自己,两条道路分明甚,何去何从打一个问号。”所以对于一切从生说就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钻到苦里头去,入苦;一条道路是从苦里头出来,出苦。这个入苦出苦,出苦是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没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毁灭自己啊,你要是今生错过机会,“此回若错真成错”这加要再错了,真是大错了,因为什么?等于是毁灭了自己嘛,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得到这个机会,
这个机会你没有把握住,还不能出六尘的大海,你说这不是自己毁灭自己是什么?所以“此回若错真成错”啊。“两条道路分明极了,成就自己呢?还是毁灭自己呢?何去何从啊?你挑哪一条路啊?”
打一个问号啊。夏老师谦虚啊,自个儿还感叹啊,说是:“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检点起来,自己几十年光阴究竟到哪里去了?取得了什么?每付之一叹!”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自己觉得可骄傲自满的,总是觉得不足、不足啊,所以“常将有日似无日„”,这两句是《钓金龟》里的戏词,这是老旦唱的两句“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夏老师把它用到佛教上了。咱们这儿有日,有这口气,你要想到没这口气的时候,或者年岁大的人,这个时候这不远了。“莫到无时想有时,”别等到没气的时候,你还想他有气,那就没气了,不会再回来了,再有气了他就当小娃娃了,当小狗了。当畜生还不错呢,就恐怕连畜生都当不上,真是很苦。因为什么?因为你无穷的业报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是跟今生就这么连续的,无量劫来,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也许你的那个冤家债主,他要到世间来,你也就来还债,这个就把你决定了,不是完全你自个儿的事,不是今生的事这么简单的,太简单了,是多生的问题,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但是来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因为这一篇是什么,没翻出来呢,什么都可能,所以“常将有日似无日”。再有常将这今天我们有佛像,有道场,有法可闻的时候,常将有日似无日,今天我们这样,都健康,有闲暇之身,有暇满身哪,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还能修持啊,我
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师就说了一副对联,这一次的法会就到这儿。
2. 心经
佛陀说我们的困难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伟大的佛是圆满正觉的,他是(历史上)真真正正的一个人,通过修行开悟成佛,利乐众生。我们尊重佛尊重菩萨是尊重他们的智慧,
尊重他们的法语,他们的智慧和法语可以度化我们自己以及我们
周围的一切有情众生。如果只是摆一个佛像烧一烧香就成了迷信了。
《心经》非常殊胜,经常地念诵、抄写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汉地区的传播是从唐朝开始。玄奘法师
也就是常说的唐僧、唐三藏,他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生了病。这时他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玄奘法师向这个老人要水喝,老人说水可以给你,不过我还有一个宝贝,有了它不用吃药(病即可痊愈),而且你取经路上的一切障碍都能够消除。玄奘法师就向这个老人顶礼,于是他就得到了《心经》的传授。他把《心经》带回来以后,首先是在皇宫传授给了当时的皇帝,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是在皇室流传,直到玄奘法师圆寂之前才传播出来。《心经》在汉地流传得非常广,赵朴老就是天天念诵《心经》。我今天传授给大家《心经》的念诵。那么每一个法都要有传承,过去历代的修行者曾经念诵了很多遍,我们现在真心去念就会得到殊胜的加持。我的《心经》汉文传承中最主要的加持是从前成都昭觉寺的清定上师,以及在印度的一个格鲁巴的甘丹赤巴,民国时期能海上师到藏地学法,他教能海上师藏文,能海上师教他汉文,其它的他没有学会,汉文的《心经》他学会了,我到印度学法时从他那里也得到了汉文的传承。另外象本焕老和尚、一诚法师、净
慧老和尚等等很多汉地的老和尚我都请他们给我传诵过。藏文的传承就很多了,说也说不过来。
《心经》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呢?一个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证悟了的话,这个六道中的一切就是大手印、大圆满的境界;再有就是这个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个咒语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除去我们的病及病因;可以消除烦恼消除烦恼因,消除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乃至心里天天想的一切的烦恼和困难念咒时一定要按藏传的念:帝雅他、嗡、噶帝、噶帝、波热噶帝、波热僧噶帝、菩提娑哈。咒的意思一般不翻,大概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去到究竟的彼岸。你们去念这个咒语,与这个咒语相应,如果你们有信仰的话会得到非常大的加持;没有信仰
的话也会得到帮助,也会逐渐走上利乐众生的道路。不管做什么事情,心性正就做的是善业,就是利益众生;如果只是贪图名闻利养,
为自己的利益去修,那么功德就不大,只能得到短暂的快乐。我们念诵《心经》是要得到长远的快乐、永久的快乐。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念,不断地修,多念多修,自然而然地会有成就的显现。所以在汉地区我们要劝大家多多地念诵《心经》。
《心经》抄写之功德
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据佛经上记载,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胜功德远优于造塔供佛,写经的好处极不可思议。《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⒅腔郏?跃醵?跛??远榷?热耍??裨猜??跣小⒗?姹?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心经》的全名为《摩?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摩?意即「伟大的」,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完成智慧」,心经则为「首要之中心教义」,故全名译为「完成至高无上智慧的首要法门」。而一个真正到达智慧彼岸的人即是「佛」,即是「觉者」,故此经又可译为「首要的成佛之道」或「首要的成觉者之道」。抄写佛经等于向佛学习、向觉者学习,藉着抄经、安顿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地迈进,亦即向着自己开智慧、觉悟生命宇宙真?之道迈进。写经或抄诵佛经,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其最大的功效在于「?定」功夫的养成,而非止于功德的福报。「?定」是贯彻修行的第一入门功夫,藉由「?定」而生「智慧」;透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努力,「精进」于「?定」功夫,以抄经和写经功夫入于「定」而成于「慧」,是佛教徒乃至一般信?实践并修行智慧法门的首要入门功夫。故古来著名大师都能书写抄诵庄严妙美的经文,特别是简短的《心经》,例如修行律宗持戒谨严的弘一法师,即精进于写经事业,所书经文无数,都焕发着觉者的光耀与慧照。而日本的良宽和尚、修利法师等更勤于写经,所书经文更为广大东瀛佛教信徒奉为无上圣宝。
3. 南怀瑾大德关于心经咒语的开示:
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真正要能大彻大悟,成就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脱不可。你们惘惑,以为念个咒子可以成佛,那么'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咒语,能让一切众生证到自性光明宝藏,再也没有另一个咒子超越过它了,无有能与匹敌者。所有的咒语,一碰到般若波罗密多,还有什么戏唱呢?你们为什么不念呢?不过光嘴念还不行,你要用心眼观照,确实证到,不然你无法将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灵感的地步。般若波罗密多真能破除你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顿消三界一切烦恼痛苦,不是随便说说,闹着玩的。心经讲到这里,观自在菩萨知道大家喜欢神秘,喜欢弄个咒语,念念有词,于是为了满众生愿,干脆也把这个般若波罗密多的无上大咒传了:'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你们现在一起念,用闽南语或广东话比较接近原音。至于这个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萨传你这个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担,别再自欺欺人。人贵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赖,向佛菩萨求这求那,终究不是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业障自己消。任何法门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来大光明藏。别再颠三倒四,窝窝囊囊,好好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菩提',觉悟啊!脑子清醒啊!'萨婆诃',快快觉悟,不要做梦,不要迷迷糊糊了。你们看看,般若正观修行之路,多么洒脱,多么直截了当。
上一篇:怀素 自叙帖
下一篇:金石筑信恒久远 爱善铸魂福绵长